降本增效提升物流业活跃度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1月份至5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3%;5月份当月增长5.0%,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波动幅度环比有所收窄。未来如何更有效地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需在提高物流业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近年来,我国物流发展质效稳步提升,运行态势持续向好,物流业通过政策引导、区域实践和技术创新,初步构建起高效、开放的现代物流体系。此前发布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处理好调整结构与深化改革、建强网络与畅通末梢、打造枢纽与优化布局的关系。这一表述旨在从全局高度推动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效降低,为各地区各部门降本增效指明方向。例如,浙江省依托数字化服务功能,大力发展“5G+智慧仓储”“AI+港口调度”等业务场景,持续挖掘物流技术性降本潜力,从“体力活”向“脑力活”转变。又如,广东省完善县域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直供、农超对接、生鲜电商等流通新模式,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损耗,大大提高物流运输效率。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物流业也面临多重挑战。例如,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区域发展不均衡,东西部物流基础设施与损耗率差距显著;末端配送矛盾凸显,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以及冷链断链问题尚未根治;等等。因此,应进一步深化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构建起一体化、标准化、精益化的物流服务体系,持续增强物流业活跃度。
优化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相关省市应借助高效物流体系实现产品快速通达海内外市场,带动上下游零部件供应商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当地产业多元化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差距。统筹优化枢纽布局,指导各省市科学规划物流枢纽功能定位,强化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着力破解东部节点过密、中西部通道单一的结构性矛盾,重点完善内陆地区冷链仓储、多式联运等枢纽设施功能短板。强化枢纽网络协同,加强东西部跨区域业务协同与政策联动,推动铁路物流基地、内河港口等节点与“通道+枢纽+网络”体系的深度衔接,提升全国物流网络均衡性。提升综合服务效能,依托重要物流节点打造智慧化集疏运系统,优化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衔接效率,增强枢纽资源整合与供应链服务能力,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供基础支撑。
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激活经营主体活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货运市场化运营,着力优化物流企业经营环境。通过支持物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构建立体化国际物流网络,同步引导中小企业在冷链物流、仓储服务等细分领域形成专精特新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应用,重点在智慧物流领域集成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建立多式联运标准化集装箱体系,强化冷链温控追溯与商品车模块化运输能力。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信贷融资、仓储用地等资源保障力度,优化城市货运网络布局,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深化产业链协同,推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共建数据平台,整合跨部门物流信息,促进供应链全流程效率提升。
优化农村物流末端节点,突破“最后一公里”配送瓶颈。整合公交运力与邮政资源,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农村地区包裹配送时效显著提升。推动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通过专项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引导快递企业下沉资源,加密农村网点密度并完善村级服务站功能,配套建设冷链仓储、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统一城乡末端服务标准与时效承诺,缩小城乡配送服务质量差距。支持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深度合作,搭建覆盖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的城乡双向流通网络,通过数据共享与仓配资源整合优化供应链响应速度,建立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与消费品下乡直供通道,同步提升工业品下乡配送效率与农产品上行流通规模。推广智能快递柜与无人配送技术,统筹规划社区、园区、乡村多级智能快递柜网络,集成无人机、无人车及自动化分拣设备,依托动态路线规划算法与云端调度系统实现全天候精准配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邵芳强 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