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悦读时刻 | 给心灵放个假,跟着文字去旅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1:01:00    


五一假期,当热门景点人潮如织,与其在拥挤中疲惫奔波,不如在精选书籍中开启精神漫游。


这个假期,让不同类型的书籍,为您带来一场跨越时空、丰富多元的阅读盛宴。


《什么是重庆》


作者:星球研究所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什么是重庆》以“山”“水”“人”“城”四个视角组织精美的原创摄影图片及充满情感温度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重庆38个区县有代表性的地理人文景观和文化符号。并力求让读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重庆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对重庆有更纵深、更立体与更深刻的认知,从而打造一张独一无二的重庆文旅“珍藏版名片”。


《向死而生》

作者:王雨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向死而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脑瘫病人俞帅奇与病魔抗争的故事。男主俞帅奇一出生便被判为脑瘫,自幼遭人歧视,需要长期接受各种治疗。俞帅奇面对艰难的现实,不气馁不放弃,勇于实现自身价值。俞帅奇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素素姐、赵莹莹、乔姐姐和强哥哥等,对他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他克服种种困难坚持锻炼和学习,最终考上大学,直至成为博士。


《蜀道十讲》

作者:蔡东洲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蜀道十讲》从蜀道的线路变迁、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历史遗存、行道古树、摩崖石刻、文化交流、文学创作、书法艺术、域外旅人等10个专题讲述蜀道故事,传承蜀道文化,让蜀道不断发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


《人间百草》


作者:田炳信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间百草》是一部文学经典和药学典籍诠释性作品,描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自然知识、技术知识、历史地理知识和人生智慧。本文以《本草纲目》中大量草药名称、结合神农尝百草,从《尔雅》《诗经》《黄帝内经》中的文史哲和训诂学的角度,描绘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及人们对生老病死、饮食、社会认识和生命体悟,辅以大量人文科普知识,笔法诗意活泼。


《大地与尘埃》


作者:王新程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大地与尘埃》是一部作者记述自己成长经历的自传体散文集,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大地上的母亲、父亲是一棵树、官渡、道路尽头是茶园。全文基调温暖,文笔真挚朴实,却又传达出作者对故园和亲人深切的思念。作者以儿子这个身份切入,叙述长辈的平凡生活,观点微小细致,随着回忆的展开,乡村画卷中普通人的命运和时代交织,颠沛流离中写尽人性的坚韧美好,生机勃勃,文笔质朴却有人泪下的力量。


《想在天气好时去海边》


作者:拟泥nini


是不是光看书名,心就蠢蠢欲动啦?就在上个月,插画艺术家拟泥nini全新力作《想在天气好时去海边》正式出版发行,将海风、浪花与成长的阵痛,揉合成一本会呼吸的图像诗集。


书中,拟泥nini用明亮的画笔,记录那些“突然从小孩变为大人的瞬间”,也记录那些大人们对抗生活的勇气。


所以这本新作不是单纯的风景绘本,其治愈画风的背后,是献给所有 "心灵搁浅者" 的潮汐日历,也将陪伴每一个身处困境、努力寻找出口的人。



《草民》


作者:蔡崇达


如果你独自在异乡生活,如果此刻你正在回乡路途中,看到这本书一定深有感触。这是继《皮囊》《命运》之后,蔡崇达「故乡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草民》。


《皮囊》是蔡崇达第一次回望来处,《命运》则是他试图在几个人的命运中,去看见人的一生有着如何的过去和未来。到了《草民》,蔡崇达试图写出尽可能多的父亲,尽可能多的母亲,尽可能多的祖母,尽可能多的自己……或许每个人都能从《草民》中看见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在迷茫而无常的当下,有我们所需要的昂扬能量。



《豆子芝麻茶》


作者:杨本芬


“我渴望记下这些平凡如草芥的人们,让无名者留下名字。”杨本芬的《豆子芝麻茶》正是这样一本珍贵的平民史歌。


她在书中看见女性,讲述生死,凝视伤痛,倾听孤独,传递爱、记忆与能量。你能在书中看到几个平凡小人物的挣扎与力量、坚韧与美好。


这不仅是一部婚姻的故事集,更是关于人生、情感、希望与苦难的深度反思。豆子芝麻大的小事,调节着生活的温度。它既是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之道。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作者:刘易斯·卡罗尔


160周年纪念版“爱丽丝”分别打造了睿智蓝、英伦粉两个不同版本,轻巧便携的体量,都能给假期随行增添阅读乐趣。每款书匣内还附有一枚【金属盲盒徽章】,让这部经典童话里的角色悉数登场。


每款书匣里都收录有中英双语各两册,中文译本采用马爱农译本,并配有自由插画艺术家芊祎的插画;英文以Barnes&Noble Classics为底本,参照企鹅经典版Penguin Classics,并沿袭了1865年刘易斯·卡罗尔原著文本及约翰·坦尼尔经典插画的官方原版。


阅读轻松、富有童趣,期待大小读者都有机会来这套书里体验奇幻冒险之旅。



《长安的荔枝》


作者:马伯庸


旅途中,想要读一本酣畅淋漓的小说,那马伯庸《长安的荔枝》是个不错的选择。全书大概9万字,故事节奏很快,情节跌宕起伏,打开后就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故事发生在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


脑洞大开的马伯庸以此为蓝本,构建了一个大唐社畜李善德拼尽全力做项目的故事,将鲜荔枝运逾千里之距的艰难差事,以微观人事折射大唐宏观社会。


虽然故事发生在大唐,但李善德的种种经历和当下打工人的处境有异曲同工之处,很多读者看完心中五味杂陈,感触颇深。


《山谷微风》


作者:余华


余华老师这本散文集,收录12篇他在2024年创作的新文章。文章首发于莫言公号,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引爆热搜。


12篇文章,不止12个精彩故事,每一篇都令人百感交集,回味无穷。

除12篇新作外,余华还从1984年以来创作的散文作品中精选了17篇文章收入本书,时间横跨40年,呈现了半生的经历与感悟堪比一场大型的纸上Vlog!

在这部散文集中,余华聚焦于日常,用他特有的幽默和通透记录下日常点滴,用细腻的感悟和文字告诉我们:一阵微风,一股海流,一顿美食,一场相遇……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



《一间自己的房间》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这套书优选伍尔夫研究专家谷婷婷译本,长文导读深度解读作品创作历程和思想内涵;英文部分,则选用了企鹅出版社2019版本。


在装帧美感上,这本书被设计成为一间“房间”的形式,叩开门扉,即可进入伍尔夫的精神世界。再配以粉金色刷边,优雅浪漫,值得珍藏。


这本属于每个人的自由、成长之书,愿你翻开它,能重新找到安放理想的角落、滋养灵感的土壤,以及一段不被定义的人生。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保罗·柯艾略


至今为止,《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部小说已经翻译成82种语言。


“天命就是你一直期待去做的事情。完成天命是人类无可推辞的义务。万物皆为一物。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小说将哲学沉思、宗教奇迹、童话寓言融为一体,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追寻梦想的方式。



《窄门》


作者:安德烈·纪德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德烈·纪德说:他已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放在了《窄门》里。他借一道苦恋,点醒了现代人的爱情困惑,也写透了许多人穷极尽一生所追寻的幸福真谛。


“真正的幸福,就是不把自己限制于各种规则当中”,愿读者都能走出自我禁锢的”窄门“,拥抱身边真实而具体的爱。




《理解工作:一部人类劳动史》


作者:[荷]扬·卢卡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我们该如何定义工作?人类怎样从平等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为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来越长?男女间的劳动分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工作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从70万年前的狩猎采集到现在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的工作,横跨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作者扬·卢卡森研究了人类工作的组织方式:家庭、部落、城市和国家;研究了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不同时代合作和从属劳动关系的变化;研究了劳动如何在男人、女人和孩子之间分配,货币发明的分水岭时刻,劳动者的集体行动,以及移民、奴隶制和休闲观念对工作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一部有关人类在各个时代繁忙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劳动史,并对未来的人类发展给出了乐观的评估。


《在工作中迷失:逃离资本主义》


作者:[英]阿梅利亚·霍尔根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关于工作的旧的假设正在失效。努力工作不再能够保证一个安全、高薪的未来;工作远不是通往财富和成就的途径,而是意味着不稳定、焦虑和疏远。本书作者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工作?它是如何伤害我们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对那些支撑工作的谎言进行了精彩、尖锐地揭露。本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熟练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对当代的工作危机展开了精辟分析,呼吁我们重新想象工作。


《时间困境:当工作和家庭被颠倒》


作者:[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关于工作-家庭的平衡为何难以寻求这个议题的社会学著作。作者在对多个典型样本家庭进行了深入访谈与交流后指出,家庭正在被“男性化”,越来越按照讲究效率的“工作场所”的规则来运转,个人需求被取代、压制或耽延,而工作场所却在被“女性化”,推行强调信任、团队建设和周到对待“内在客户”的管理哲学。工作已经成为了“家”——在那里人们感觉自己得到奖励、受到关注、得到“父亲般”上级的鼓励和同事们的支持;与此同时,家则成了一个在太少的时间里有太多事情要做的地方,变成了孤独的“工作”场所。本书内容翔实、论证有力,跳脱出“提升个体”的角度,从更为宽阔的社会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工作家庭平衡议题,透视工作和家庭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一切带来的社会后果。这对当下中国工作—家庭平衡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过劳:好工作是如何变坏的》


作者:[美]艾琳·L.凯利,[美]菲利斯·莫恩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1世纪的今天,过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危机感,“任务太重、时间太紧”的工作模式正在持续伤害员工和企业。那些在裁员中幸存下来的员工则不得不承担被裁员工的工作,工作负担骤然上升。公司秉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员工们则被迫加班加点,疲于奔命。随着疫情的暴发,居家办公使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远程办公导致工作时间变得更长,员工经常感到一种随时待命的压力。即使疫情已经结束,大多公司仍对掌控员工所有个人时间的工作模式情有独钟,“24小时待命”成为新常态。两位作者深入美国财富500强公司的IT部门展开调研并指出:过长时间的工作既损伤员工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公司整体工作效率的下降。实际上,应对“超负荷工作”的解决之道不在于建立“用命拼搏”的企业文化,更不在于鼓励员工自行调整所谓的“工作-生活平衡状态”,而是需要企业与员工一起,采取新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本书基于实地调研,为企业和员工都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众生无束:劳动社会的未来》


作者:[德]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担心自己的工作时间会减少,闲暇时间会增多,尽管这正是他们日日夜夜所渴望的状态。人们应当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为何曾经的技术经济革命并没有减少就业岗位,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结果很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未来,我们将如何工作?又为何将如此工作?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向我们展示了工作世界的变革将如何改变我们对生活、文化、教育的理解,并最终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决策者将面临何种艰巨的、旨在重塑社会的任务。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将现有的有偿劳动社会体系重塑为无条件基本收入社会。


《光荣与梦想》


作者:[美]威廉·曼彻斯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光荣与梦想》作为经典传世图书,客观、精彩地记叙了美国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体现出历史发展的波澜起伏。此外,本书也着重体现了报纸、广播作为当时主要大众传播手段,对美国政治、生活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影响。自出版以来,不仅仅在美国,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在知识分子、记者有深远的影响、崇高的地位。



《我无所畏惧:拯救埃及神庙的女考古学家》


作者:[美]琳内·奥尔森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法国女考古学家、埃及学家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诺布勒古一路成长和奋斗的故事。她的人生经历了二战、冷战、埃及独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二战期间,她参与法国地下抵抗组织,巧妙地与盖世太保周旋,保护卢浮宫文物;在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建设过程中,她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时间赛跑,尽最大可能保护古埃及神庙建筑群。在此过程中,她以非凡的智慧,赢得了时任埃及总统阿卜杜勒·纳赛尔和法国总统戴高乐的支持,并在不同国度与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并肩作战。


《幸存的女孩》


作者:[伊拉克]娜迪亚·穆拉德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幸存的女孩》是一位惨遭“ISIS”种族灭绝的雅兹迪少数民族幸存者——娜迪亚•穆拉德的自传,讲述了她在遭受“ISIS”极端宗教恐怖组织人员惨无人道折磨后,成功逃脱魔窟,成为国际人权活动家的非凡经历。


《雄奇山城:一个外国人亲历的新重庆》


作者:[英]詹姆斯·亚历山大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这是一个在重庆生活了20多年的英国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他用生动的文字、详实的数据、丰富的图片,记录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山城重庆发生的巨大变化。全书不仅有对20年来重庆发展的新旧对比描写,也有作者在重庆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还有在全球视角下,对重庆发生这些变化,取得巨大成就的思考。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作者:赫尔曼·黑塞



诺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有书友盛赞它是一本“可以陪我去山间散步的好书”。


它既是黑塞的自传式小说,也反映了他从战乱回归正常生活,前后遭遇的生存与精神危机,以及同自我和解的内心过程。


当你翻开这本书,夏日气息扑面而来,分分钟被黑塞如葡萄酒的文字迷醉,每一句都是文字享受;却又能看见一个涅槃的灵魂在熊熊燃烧,饱含对生命、自由与艺术的深刻思考。


还有哪些好书推荐

记得评论区和小布丁分享哟~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