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收敛功利性和占有心
5月19日,有网友发布消息称,杭州棋院一名9岁的围棋少年意外离世。有消息指出,孩子生前长期因输棋被父亲极端殴打,选择了轻生。如此小的孩子做出如此决绝的选择,让自己得到了“解脱”,也让其父背上了永远的精神枷锁。这一令人扼腕的场面,成为一记巴掌,抽响了某些“望子成龙”者的耳光。
这则新闻令笔者关注。上世纪80年代,由于聂卫平等中国棋手在外战中的出色表现,我所在的县城曾出现过围棋热,我也从同学那里学会了围棋。但我很快认识到,围棋十分考验天赋和耐心,如果不具备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最好别“想多了”。平日里,把围棋当成一种爱好就好,这样才能快乐地玩耍。
无疑,这一事件中的孩子父亲想多了,做法也过激了。这是“管教之弊”的首要表现: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父母,不顾孩子真实能力,不顾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强制孩子,一味逼迫,动辄施暴。
据报道,离世少年叫朱某某,9岁,业余6段。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业余6段所代表的水平。这么说吧,我的那位同学曾在县级比赛中得过大奖,即便让子一二,也可以在单位比赛中“横扫”对手,而他自认仅有业余2段的水平。业余6段,则具有中低段位专业棋手的水平。一个才9岁的孩子就能取得这么高的段位,实属不易。
那么,其父亲因此产生莫大希望,有错吗?我觉得,面对这种“寒门出贵子”的迹象,没有想法才是不正常的,但凡事贵在有自知之明、贵在知晓循序渐进的道理。
众所周知,业余段位和职业段位相差甚远,从业余棋手到职业棋手的进阶,更是如同经历唐僧师徒式的磨砺,艰辛、漫长莫名。要从业余棋手转为职业棋手,不断地参加大赛、拿到大奖,是无可绕过的过程。对于多数必须拾阶而上、按部就班的普通人来说,这条路太难了。
在围棋少年中,朱某某的资质确实很优异,但还谈不上是天才。福建省围棋协会(朱某某是福建人,在杭州学棋)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本人和家长不能保持清醒头脑,而是产生“可以很快出人头地”的错觉,那就很可能提出过高的预期,做出错误的选择。
在朱某某成长过程中,其父亲恰恰表现出类似的问题。有知情人士表示,朱某某发现孩子有围棋天赋后,以“严格培养”为名要求其高强度练棋,并经常在朋友圈发布视频。“在以前的视频里,孩子做题时把铅笔啃得满桌碎屑,当时才四五岁,明显压力很大。本地围棋班的家长也曾目睹他爸爸殴打孩子,上前劝阻也会被他骂。有一次孩子提出想见妈妈,他爸爸就以暴力威胁,孩子可能两三年没有见过他妈妈了。”
孩子处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还谈何愉快地下棋?可以说,他已经成为“惊弓之鸟”,每天都战战兢兢地活在父亲带来的阴影中。这种精神上的PUA,比单纯的皮肉之苦,还要让人难以忍受。可怜的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早已棋不是棋、心不是心。
其实,并不是所有父母都不了解尊重孩子、体谅孩子,可为什么依然意气用事、铸成大错呢?这就涉及“管教之弊”的另一种狂躁表现:把自己的梦想和偏执代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希望以孩子成龙成凤的方式自我“补偿”。朱某某父亲与第二任妻子离婚后,朱某某和父亲一起生活,而朱某某父亲在泉州当地没有稳定工作。在这种困窘的生活状态下,朱某某父亲已经把朱某某当成了人生逆袭、翻盘的唯一希望,对孩子步步紧逼、全盘控制,也就成为悲剧之源。
此外,一些为人父母者由于郁郁不得志,平日里性情扭曲,具有暴力倾向,他们对于孩子的管教,习惯性采取“棍棒”模式。显然,“传统棍棒文化”的延续,个体命运枝蔓的横生,都造成了家庭内部“暴君”的合理化存在。孩子给游戏充钱,抑或不听从父母的管教甚至出言顶撞,确实需要管教,但是当这种管教本身被“打骂”代替、沦为“横竖不讲理”的时候,越管教越麻烦,越管教越危险。
对孩子施暴,是残忍的。更残忍的是,这种“暴力管教”哲学还被包裹了一层“我是为你好”的糖衣。父母和幼小的孩子做到平等相处可能很难,但收敛功利性、占有心,建设一份平常心、包容心,并不难。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这种爱什么时候都不能成为一种“病”。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