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特刊丨摆脱苦难向复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14:42:00    

摆脱苦难向复兴

——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转折点

■王 毅

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自此,中华民族迈向了伟大复兴的壮丽征途。

山河破碎的旧中国

“弱肉供强食,人人虎口危。无边画瓯脱,有地尽华离。争问三分鼎,横张十字旗。波兰与天竺,后患更谁知?”这是被称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清朝大臣黄遵宪发出的时代悲音。

1840年珠江口的炮声撕裂天朝迷梦,将一个以其强大自豪于世几千年的华夏帝国拽入无尽的黑夜。而后,英法联军铁蹄踏破京师,一把火烧毁了圆明园里的千年瑰宝。京师被扼,西南门户也被撞开,中法战争后中国“不败而败”。未及喘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战舰沉没,神州大地沦为刀俎之肉。

战争只是苦难的按钮,接踵而至的条约才是苦难的锁链。一份份不平等条约,写满触目惊心的赔款,更带来剜心的丧地之痛。

列强撕裂的不仅是国土,更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二十一条》签订之时,周恩来慨叹,“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然而民族命运的沉沦并未到最低谷,直至九一八事变发生。一夜之间,三千万同胞和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于日寇铁蹄之下。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东北流亡同胞撕心裂肺的乡愁,飘落在松花江上,散落在背井离乡的路途中。自此以后,北人南渡,南人失土。史学家陈寅恪流亡滇南蒙自,不断追问归期:“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南迁是时代带给个人的痛楚,也是个人反思觉醒的历程。长沙临时大学即后来的西南联大迁往昆明途中,闻一多说:“今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

重新认识中国的何止闻一多。颠沛流离的人民,都在重新认识中国!左权给母亲的家书写道:“亡国奴的确不好当,在被日寇占领的区域内,日本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抢,烧房子……等等,实在痛心。”山河破碎的旧中国,满目疮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于曲折中上下求索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里,躺着我国第一艘自制火轮船“万年清”号设计图纸。图纸藏着“奇思”:加高干舷,腾出横向空间,布置货舱。战时打仗,闲时运货,一船变两船。干舷加高,增加中弹概率,最后只能商用为主。

“奇思”的背后,是一个没落王朝的无奈与挣扎。福州船政局无奈,寄望战舰商运,弥补清政府拨款不足。清廷选择“万年清”的表达,是对生命延展的渴望,也是对沉沦命运的挣扎。但是,事与愿违。

甲午海战的炮声震碎了清廷的自强梦,也震醒了时人的改良梦。青年孙中山奋笔上书李鸿章,为沉疴积弊的王朝开出改良药方。然而,清政府紧闭的朱门,挡住了青年志士对清廷最后的温存幻想。檀香山的放逐,伦敦的蒙难,让孙中山逐渐认清:清廷已病入膏肓,唯有毅然奋起革命,才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革命“险招”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的觉醒。孙中山曾言,以往革命,总被人诟病,及至“辛亥武昌首义,举国应之”。革命洪流,一往无前;共和维新,大势已定。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1912年的新春,人们欣喜地等待共和,结果却等来失望。混乱的议会,混战的军阀,迷茫的未来。有人选择用生命祭奠这个崩坏的时代。1918年11月,在带有几分寒意的深秋中,晚清官员梁济决绝地走向了积水潭深处。

民族命脉新旧交替的时刻,有些人选择了放弃,有些人却选择了担当。北大红楼前,李大钊仰首苍穹,呼唤“青春中国之再生”;负笈东渡前,周恩来寄语友人:“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长沙湘江畔,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起新民学会,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

1921年,嘉兴南湖红船上微弱的灯光,照亮了这群马克思主义者稚嫩而坚毅的面庞。他们知道,自己缔造的不仅是一个政党,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只有砸碎旧世界的锁链,才能迎来新文明的曙光。“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初生的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复兴的志业写进了自己的纲领中,写在了中国的大地上。

1931年,江西瑞金叶坪村的祠堂里,诞生了工农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但其后遭遇挫折,苏区在“围剿”中陷落,主力红军被迫转移。中国共产党用奇迹告诉世界,一个能用草鞋走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民族,亦能用脚步丈量复兴中华的征途!

在抗战血与火的锻造中,中国共产党褪去稚嫩,成长为民族的中流砥柱。苦难铸就的中国共产党,毅然执起民族复兴的火把,照亮民族的希望。纵使羽翼染血,也决不畏缩。

在战火中涅槃重生

马克思曾言:“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深重的灾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珠江入海处的虎门东岸,沙角炮台静卧于山海之间。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守将陈连升率领600余名清军顽强抵抗却败下阵来,英军占领并破坏了炮台。1843年修复,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遭英法联军摧毁。后又经晚清扩建,守护南粤几十年后,至1938年遭日军占领。这座海上藩篱,早已遍体鳞伤、弹痕累累,记录着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低吟。

直到1945年9月日军投降,炮台砖石的缝隙里,钻出了嫩绿的野草,在胜利的曙光下,肆意生长。历史一再证明,只有“打击”,才能中止“打击”。正是无数国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才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自立自强方可获得尊重。曾几何时,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无力申辩,眼睁睁看着外国人裁判山东问题;历史永远铭记,80年前的“密苏里”号战舰上,中国在《日本投降书》上签下庄严一笔。

随着中国抗战的发展及中国影响的增大,中国与英美等国废除旧约,签订新约。不平等条约远去的背后,是中国的逐渐崛起。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战争,是为了和平!牺牲,是为了复生!我们流血,是为了后人不再流血;我们牺牲,是为了中国不再受欺辱。中国人民愈发深刻地懂得,民族独立交织着血与火,国家自由是万千生命的抗争。

战火中的抗争,只为托起一个不再低头的中国。当天安门城楼的宣告响彻云霄,新中国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傲然于世界东方。如今的黄浦江畔,安宁的江风拂过四行仓库斑驳的砖墙,仿佛在轻声告诉牺牲于此的英雄们:无数后人正在用奋斗书写缅怀,以发展捍卫和平。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追逐梦想向复兴

艾青有诗云:“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在这广阔土地上,一个伟大的民族正坚定地迈向复兴的征程。

复兴镌刻于神州大地的日新月异里,也行进在世界的关注中。世界银行赞扬中国为减少贫困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美国《华尔街日报》高度关注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英国《自然》杂志多次提及中国科技领域的突破……今日之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民族复兴的保障,在党的坚强领导。

“下围棋的能手笔下生花,不,植根在每一个人心中。三阶段,后退,相持,反攻——你是顺从了,主宰了辩证法。”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种在了诗人卞之琳心中,也种在了许多国人心中。持久抗战,信心源于团结。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推动国共合作,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全民族抗战热潮,最终赢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

烽火硝烟中,中国共产党擎起救亡图存的火炬;山河无恙时,中国共产党领航复兴之路的风帆。在辽阔海疆里,辽宁舰、山东舰守护国家安全,彰显“大国重器”的底气;在长三角的实验室里,“中国智造”浪潮激荡,引领科技创新;在开放前沿的华南,“一带一路”倡议、自贸试验区扩容,海洋经济扬帆起航……一个奔跑于复兴征程中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路从苦难走向辉煌,正在绘就新时代最美篇章。

民族复兴的密码,是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

鲁迅曾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往北眺望,东北军民在白山黑水间吹响抗战号角,写就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往西看去,平型关上喊杀声震彻云霄,八路军用铁血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东南一线,新四军先遣支队潜伏韦岗密林,出其不意痛击日寇,斩获挺进苏南敌后首胜。西南一隅,广大师生用听惯了炸弹和枪炮声音的双耳,倾听雨点砸落屋顶发出的密集鼓点声。斗争不息,文脉不绝。怀揣着赤子丹心的亿万同胞,在黑暗中探索出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精神永不褪色。习主席指出:“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为突破科技封锁,实验室里灯火彻夜不熄,恰似昔日“持久战”对今日“科研攻坚战”的映照;戍边战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诚宣言,与“刘老庄连”82烈士血战到底的呐喊交汇共鸣。抗战中淬炼的爱国主义,激励着后来人在新时代续写新的故事。

民族复兴的力量,蕴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烽火连天岁月艰,吾辈持枪卫河山。”战争岁月里,正面战场与敌后根据地相互配合,四万万同胞用血肉诠释“兵民是胜利之本”。万众一心,万流归宗。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造就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历史照进现实。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人们用奉献乃至牺牲标注着时代精神的坐标。为保护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这些被习主席点赞过的平凡英雄,是全体中国人民拼搏奋进的缩影。人民的力量正以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以点点星光照亮未来。

民族复兴的实现,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犹记得太行山战地医院里,白求恩以手术刀为武器,救死扶伤,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南京的至暗时刻中,拉贝、辛德贝格等设立收容所,庇护难民安全;敌占区的硝烟中,贝熙叶骑着自行车孤勇前行,将救命药物送到最需要的地方;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面对撤回命令,斩钉截铁地说道:“等到最后一个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这些跨越国界的英雄,用自己的热情和生命,与中国人民一起谱写了一曲曲国际主义战歌。

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为他人撑起一片晴天。张骞走过的古道上,迎来了新时代的中国商人。他们将阿富汗高原松林中的果实带了回来,化作中国百姓餐桌上的珍馐。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推动下,这场贸易往来,透过战争的高墙,温暖着因战火在生计线上挣扎的阿富汗农民。

习主席指出:“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的努力下,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正重塑着国际关系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正从理念变为行动、从理想变为现实。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在中国与其他国际正义力量的共同担当下,终将冲破霸权主义的桎梏,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版式设计:方 汉、杨 磊、贾国梁

来源:解放军报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