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从军营到警营,永不退“膛”的靶场“常青树”
三十余载光阴流转,阵地从军营到警营;三十余轮寒暑更迭,身份从学员到教员再到教官,被称为“靶场常青树”的他,用半生光阴在靶场之上谱写着一曲诉说忠诚与传承的铿锵变奏,他就是人民警察训练基地训练一部副主任高峰。

枪膛里的滚烫初心
1990年寒冬,原济南军区陆军学院靶场寒风刺骨、雪花纷飞,20岁的高峰在靶场上睫毛凝霜,手指冻得通红,反复据枪、瞄准、击发,子弹破空的尖啸,刻下他军旅生涯的一道年轮。
三年后,同一片靶场迎来酷暑“烤”验。枪管在烈日下灼热烫手,已是教员的他声音沙哑却字字铿锵:“三点一线!控制呼吸!”汗水浸透军装,在滚烫的水泥地上洇开深色的印记。
2002年,济南市人民警察学校射击场上,转业入警身为教官的他,正俯身纠正新警的握枪姿势,指尖沉稳地点过学员因紧张而微微颤抖的手腕,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腕沉似铁,心静如渊。”
身份在更迭,战场在转移,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高峰手中紧握的钢枪和枪膛里那颗滚烫的初心。

把战场活生生搬进靶场
“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七个字一直刻在高峰心中。作为训练基地射击教官,他深知战场瞬息万变,教案岂能一成不变?
前沿理论期刊时常堆满他的案头,新型警用枪械被他拆解组合千百遍。为破解传统射击教学与实战脱节的痼疾,他带领教学团队深入基层一线潜心调研,从法条解读到武器使用,从临战心理到战术协同,共同研发实施了模块化实战射击教学体系。参训学员感叹:“高教官的课,是把活生生的战场搬进了靶场!”
靶场如战场,安全重千钧,平日里幽默风趣的高峰,踏入靶场便即刻化身“铁面教头”。枪弹出库校验、人员分组定位、靶位安全警戒、验枪验靶回收……对于实弹训练,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有时同事和高峰开玩笑称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却说:“靶场不是试验田,一颗跳弹,一次走火,都可能付出血的代价!”他目光如炬扫视全场,“宁可在靶场不给人留情面,也不能给组织和战友留遗憾。”这份刻入骨髓的严谨,源自军营的磨砺,更源于对生命的至高敬畏。

为了心中放不下的眷恋
常年精神高度紧绷与超负荷运转,病痛如影随形,高血压药成了高峰的随身必备之物,腰椎间盘突出病症更是时常让他钻心疼痛。
2021年9月,为备战山东省警察体育运动会,高峰作为教练带队开启“魔鬼式强化集训”。9月18日上午,射击馆内枪声四起,他正紧盯队员据枪训练,突然身体一晃,重重栽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
医院里,心电图拉出危险的直线——主动脉心肌梗死。抢救室外,闻讯赶来的队员们红着眼眶攥紧拳头。顺利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高峰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一段时间后,还在恢复期间的他听到队员训练遇到瓶颈的消息。为了心中放不下的责任与团队的荣誉,高峰毅然决定重返靶场。他腰上绑着厚重的护具,为队员调整射击节奏,指导射击要领,帮助大家走出瓶颈,最终带领济南市公安局代表队登上了射击团体冠军的奖台。
一圈圈年轮育出新苗
三十余年靶场岁月,高峰把自己淬炼成了“靶场常青树”,也成了训练基地射击教学团队的学科带头人。他甘为人梯,从最基础的武器拆解保养,到课堂节奏的精准把控,无私为新人传授教学经验和技巧。
在他的带领下,3名“学院派”新人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射击教官,训练基地射击教学小组也成了省内外知名的教官团队。这支他亲手锻造的队伍,如今正承担着全市公安机关枪支培训的重任,同行们纷纷赞誉其为“靶场上的梦之队”。
时光流淌,一圈圈年轮育出了新苗,这位老兵站在靶场风口凝视着,无需言语,他屹立的身影本就是忠诚最好的注脚。
记者:李震 编辑:曹梦佳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