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食在遵义】仁怀烟火记:牛羊肉馆里熬出的乡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11:47:00    

有人说,仁怀的空气里总飘着两种香。一种是赤水河两岸蒸腾的酱酒魂,勾着人的喉;另一种藏在苍龙街道的烟火里,是铁锅与牛羊肉碰撞的暖,缠着人的胃。

8月的正午,暑气正烈,李世民牛羊肉馆的门却像块吸铁石。排队的人踩着树荫往前挪,堂食的喧闹从窗缝里挤出来——是筷子碰碗的脆,是谈天说地的热,还有铁锅咕嘟冒泡的欢。这阵仗,哪里是餐馆,分明是仁怀人用舌尖投票的狂欢现场。

食客

从街坊到游客的味觉默契

本地人的竹凳还没坐热,游客的脚步就跟着导航来了。河南来的张先生刚在茅台镇的酒窖里醉过三巡,就被仁怀朋友拽进了这条街:“酱酒要配这口,不然等于白来。”

他盯着锅里翻滚的烫皮牛肉看——肉质带着赤水河畔的紧实,在红汤里滚过,裹着一层发亮的油光。最妙的是洋芋,在汤里浸得通体酥软,咬下去能爆出一嘴混着肉香的暖,像小时候外婆灶上炖的那样,扎实得让人安心。

打包区的队伍也没闲着。有人开着车来,后备箱里塞着给朋友的酱酒,副驾上却先放着两盒干锅牛肉。“晚上请客,少了这锅,席面就没了魂。”老板听着,手里的打包绳打得更紧了。

这里的菜从不玩花哨。茴香、陈皮混着几十种药材的香,是从太爷爷那辈传下来的方子;冷水浸、慢火炖、回锅炒的工序,藏着黔北人过日子的实在。就像邻居掀开锅盖时飘来的味,亲切得让人想把筷子递过去,说句“给我来碗”。

非遗

四代人的铁锅与光阴

仁怀的牛羊肉馆不少,偏偏这家成了“流量担当”。秘诀藏在灶台后的光阴里。

第一代李世民守着铁锅时,还是艰难岁月。他从山里讨来药材,跟屠夫学选肉——专挑黔北高原的本地黄牛,皮厚肉紧,经得起慢炖。后来,儿子接过锅铲,孙子记下方子,到第四代,这门手艺终于被消费者用舌尖投票成为当地美食非遗。

2023年8月,“李世民烫皮牛肉制作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头衔哪是纸糊的?选肉要看牛的走地痕迹,炖肉要算柴火的明暗火候,就连陈皮的年份,都得是传下来的老规矩。有人算过,从生肉到上桌,要过八道手,每道都浸着“不能糊弄”的倔。

如今,李世民的二十多位弟子已散落于天南海北。而在这场跨越山河的传帮带里,他始终是那个定盘星般的存在。每当弟子们分拣药材,他总在一旁静静看着,目光如炬,口中不时念叨:“茴香多一分则冲了药气,陈皮少一钱便淡了底蕴。”

一啄一饮间,是手艺的度量,更是光阴的传承。前人为火候定的规矩,如今成了药材分量的标尺,字句里藏着的,从来都是对“恰到好处”的极致追求。

味道

从家常菜到城市名片

这锅肉早不是简单的吃食了。它生在苍头坝社区的老灶台,过去是街坊邻里端碗串门的伴,现在成了游客手机里的“仁怀必吃”。

2020年拿“苍龙十佳”,2022年上贵州卫视“贵州盛宴”,还闯进全省决赛圈。这些奖状贴在墙上,更像钉在仁怀地图上的坐标——告诉你,除了酒窖,这里还有处能装下乡愁的地方。

有老食客说,吃着这肉,就想起小时候跟在奶奶身后,看她往锅里撒茴香的样子。游客则说,喝惯了酱酒的烈,再尝这口暖,才算懂了仁怀的一半——一半是酒的豪迈,一半是菜的温情。

夕阳把馆子的影子拉得很长,排队的人还在等。锅里的汤继续咕嘟,药材的香混着肉味飘向街口,和远处酒厂的酒香撞个满怀。

这大概就是仁怀的秘密。醉人的不只是酒,还有这口熬了四代人的暖。烟火不会老,就像灶台前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锅里的味却始终没变——是非遗的厚,是家常的暖,更是一座城的味觉记忆。

来仁怀,记得多留个肚子。毕竟,比起醉在酒里,被这口肉暖透了心,才更难忘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颖

编辑 杨柳

二审 李洋

三审 唐正平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